這本書大家可能不熟,但是下面這段話一定都聽過:


『I'm so eager to see you again
but I wouldn't ask to see you
not because I'm proud
In fact, in front of you
I cede all my pride
yet 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Simone de Beauvoir,


我渴望見你一面,
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求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
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西蒙.波娃{摘自西蒙波娃寫給美國青年作家艾格林的《越洋情書》} 』


這短短的一段話,
每次讀都有不同的震撼。

第一次讀到,直覺得心有戚戚焉,心裡想:
「是阿!就是這樣!雖然我從不開口,但心裡還有有如此的想念與想見。這句話真是一語中地。」


過了幾年,在已經遺忘曾經有過段文字之後,突然又再次讀到,
這時看到的重點不再相同。那時我說:
「我終於懂了,原來,在親愛的人面前,那些驕傲、自負、自尊...都不再重要。
要清明的看見,自己心中重視的是什麼。
是一時的負氣換得尊嚴保留?還是要珍視身邊那份快要受傷的感情?」
想到這裡,自己所持有的驕傲與骨氣,似乎不再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能真誠的面對自己內心與坦誠的表達。

昨天,就把這段話唸給一個認識很久的遠方朋友聽。
我不是想告訴在面對愛的時候該這樣做
而是從我認識他到現在,看到他的轉變
看到他面對愛的時候,已經非常成熟的可以拋開所謂"男人的面子"
而坦承的說出自己內心的脆弱與渴望
我花很多力氣,繞了一大圈子
讓記憶空白一段才學會這一點
而他卻在愛情旅途中親自體悟比且體現這一點
我看到他這樣的轉變與成長
不禁在心中為他鼓掌叫好
同時也想說,
雖然你限在還在遭受伴隨美好而來的痛苦
但這些痛苦或許是成就你將來完整愛情的歷練吧!!


到昨天,讀到這本書。又再次被深深震撼
這次並非來自於文字本身,而是書中主角。

波娃與沙特是歷史上知名的愛侶,
波娃21歲結識沙特,一段驚世之戀就此展開,
他們相伴一生,給予彼此一種永恆、自由又相依的愛情。
本來以為這種毫無保留的愛戀必是寫給沙特的絮語。
結果竟然出現寫給納爾遜.艾格林(Nelson Algren)的越洋情書上。
在波娃三十九歲時認識的美國作家艾格林又讓她激起熱愛的欲望
這段話,就是在波娃與艾格林長達十七年,總共三百多封情書中的節錄。
所以當知道這段話並非寫給沙特時
相當的震撼到我
原來,心靈如此契合,分享甚至造就彼此生命的愛侶
也會在別人身上找到愛情的狂熱?
但是,卻又不置可否的他們彼此深深相愛直到死亡將他們分開。

想到之前說過的一個問題
"要怎麼確定那個人就是你要走一輩子的人呢?"
在波娃與沙特身上看到了隱約的光線
或許艾格林與克勞戴.朗茲曼(Claude Lanzmann)甚至晚年的養女兼私密女性友人的西維爾都是波娃的愛
但是,卻沒有人能像沙特這樣恆久且永長的愛情知己
他們相互了解,又格外相似;融入彼此生活,卻又擁有自由的性靈。

雖然波娃並不忠貞於一個男人
但是他心中永恆的愛卻仍是沙特
就如同波娃所言:「我們不發誓永遠忠誠,但我們的確同意延遲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們相識永遠」。
而沙特在臨終即將撒手之際,更緩緩的對波娃說出:「我非常愛你,我的小海狸。」
(這句似乎有點俏皮,但是沙特就是這樣稱呼波娃的。)

或許在選擇一個人之後,過了十年二十年
生命中可能出現一個重新幾起生命激情的人或是初戀的悸動
但是,卻仍不能否認原先生命中的人才是一輩子的摯愛
就像不羈且擺脫禮教束縛的波娃,縱使他生命還有別的男人與女人
但是一生最愛仍是沙特。


雖然這問題還是沒有答案
我也還沒被說服
但是好像又往相信真愛的路上前進一小步了!?



--

延伸閱讀:《致海狸及其他人的信》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talie0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